在EMBA的“鹊桥”上促成的创业CP
七夕之日,传说中的鹊桥又将横跨天际,让注定要在一起的人们得以相聚。 而对于那些有志于创业的校友们来说,复旦EMBA何尝不像是一座“鹊桥”? 通过这一平台,志同道合的开拓者们共谋前途; 通过这一平台,无数的灵感与梦想交织,更多的情怀与期许共鸣。 这个七夕,就让我们听听复旦EMBA校友“最佳拍档”们的故事:这三对事业上的CP(伙伴),向我们展示了友情的另一种可能。 高科技创业,他们是最“登对”的拍档! 董迪昇,沪创医疗科技(上海)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旦大学EMBA2003秋 沈钦硕,励渊仪器(上海)有限公司创始人,复旦大学EMBA2003秋 周鸿祎说过,“找合伙人比找老婆还难”,在当下的互联网热潮中,新兴创业公司里,合伙人意见不合吵架拌嘴都是家常便饭,似乎没有经历一言不合就开撕的过程,都不好意思说大家合过伙。 但对于复旦EMBA项目的董迪昇和沈钦硕来说,这种“合伙模式”却一点也不适用。董迪昇形容沈钦硕就像是那个“比老婆还难找”的合伙人:既有能够互补的优势,又有共同的理想、信念和追求。 他们合作开设了三个企业,俩人曾经约定,所有重要的投资决定必须要意见达成一致才能行动,如果有一方不能说服对方,那就停止行动,直至有一方被说服为主。 然而,这条准则从来也没有真正被搬出来使用过。公司几乎每次重要的战略决定,他们都能默契地达成一致意见,少有摩擦。 一样的情怀,一致的选择 上世纪80年代,出生于新疆、在上海读大学的董迪昇毕业后,进入了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成为了一名心脏外科的医生。与此同时,从上海交通大学材料学院毕业不久的沈钦硕,也正在一个能够提供“铁饭碗”的单位供职:上海石化。 随后,两人都离开了稳定的工作岗位,相继经历了留学、经商创业等。董迪昇一直专注于做心脏外科的医疗器械,而沈钦硕则在检验医疗器械领域做得风生水起。 直至2003年,这两位有着相似而又不同人生轨迹的企业家在复旦大学EMBA相遇——他们是班上仅有的两位从事医疗器械行业的同学。 董迪昇的EMBA毕业论文题目是《心脏介入产品的营销发展战略》,沈钦硕关注的则是《医疗器械行业制造商与经销商的关系营销模式》。一个大夫出身,一个是研究材料的,当他们在复旦EMBA有了交集时,他们也有了共同的语言:探究人性化的营销学。 不少人以为,这两人能够从同学成为事业伙伴,基础在于他们相同的行业背景。但在董迪昇看来,他和沈钦硕的合伙前提其实在于他们在应对人生、事业挑战时表现出来相同的勇气与积极态度,他们对自己所从事的行业也有着相同的抱负:董迪昇离开了医生的岗位,却不曾放下帮助病患解除痛苦的事业;沈钦硕有志于打造震撼人心的卓越企业,以产业报国。 正是这种契合让早已在商海中有过丰富阅历的他们选择了彼此。 2008年,董迪昇和沈钦硕作为主要发起人,联合复旦EMBA班上十几位同学成立了上海有金人家投资有限公司,正式开启了他们的合伙征程。 解决世界性的难题,正是机遇所在 董迪昇评价沈钦硕是“极为心细,善于发现机遇的人”,他总是能在别人不留意的地方主动出击,赢得先机。而董迪昇性格中沉稳部分的色彩则更为浓重,这也许与他的背景有关:医学生的教育帮助他养成了严谨的习惯,因此他总是能够在热潮中沉下心来,稳打稳扎地建立自己的事业根基。 2013年,沈钦硕前往上海交大材料学院参加同学会。会上,主席台上的主持人正向校友们介绍学院的发展状况及新近的研究成果,台下难得一聚的同学们照例三五成群各自寒暄了起来,少有人认真听主持人介绍的内容。 沈钦硕却是两边不落,一边与同学叙旧的同时一边留意着台上的信息,当他听到主持人介绍自己的导师——已是中国工程院院士的丁文江教授最近攻克的一个世界性难题时,他一下子敏锐地意识到了商机。 “丁文江教授突破的是镁合金的技术难关,这是一种能够在生物体内可降解吸收的金属材料。传统的不降解医用金属材料在植入人体后,需要进行二次手术取出,加重了病人的痛苦和经济负担,可降解的植入材料若能应用于医疗领域,将会大有所为。”沈钦硕解释道。 在随后的晚宴中,沈钦硕主动向自己的导师询问了这项技术的细节,并初步与老师达成了共同研究开发的合作意向。 从同学会回来后,沈钦硕便将自己的发现告诉了董迪昇。董迪昇对这个技术虽然早有了解,但他仍然抱有审慎的态度,于是他向自己昔日的同事仔细打听了这项技术的前景,又花了半年的时间进行基础的调研,在确信镁合金在市场上的应用价值后,才最终敲定下来这个项目。现在,俩人合伙的医疗器械公司已经将相关的数十项专利买断,与丁文江教授的团队共同孵化这项高新医疗器械。 事业上的伙伴,生活中的朋友 董迪昇与沈钦硕的往来还有着天然的“地理优势”:俩人住处离得很近,打开自家的窗户便能看到对方的房子。有了近水楼台的便利,俩人的“工作会议”几乎不受时间、场地限制,常常一个电话,董迪昇就步行到沈钦硕家中“开会”。有时候两个人索性就驱车去高尔夫球场,几个小时下来,打了一场球,“会议”也就开完了。 因此,董迪昇和沈钦硕不仅是事业合伙人,在生活上也常常互相照应,两家人的关系也格外亲近。董迪昇有医学背景与人脉资源,沈家家人和朋友身体有恙的时候,总会第一时间咨询董迪昇的意见;董迪昇对孩子的教育比较宽松,沈钦硕便常常提醒他要重视磨砺孩子的心性。 同样过了知天命之年的董迪昇和沈钦硕在一起时常常谈及他们的退休计划。沈钦硕热爱开阔丰富的生活,他的计划里,旅游、运动占了比较大的比例,而董迪昇更愿意在退休后建立一片被书充盈的天地,每天与阅读相伴。 在两人的畅想里,有一个共同的蓝图:让他们共同创立的事业从同学合伙延续为家族合伙。当他们把企业经营的棒子移交到下一代手上时,他们希望这种基于共同信念的合伙模式能一起被传承下去,成为他们共同事业的核心竞争力。 投资圈里的“复旦合伙人” 刘正民,上海复聚卿云投资管理有限公司董事长,复旦EMBA2003春 陈爱莲,万丰奥特集团董事长,全国人大代表 陈坤校,上海友力投资股份有限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 从团市委研究室主任到交通银行东京分行行长,从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到辞职“下海”投身私募基金,身为投资界的“大腕”,刘正民的人生经历丰富得让人艳羡,而他坦言:创业成功离不开“复旦合伙人”——他的EMBA校友们。 52岁下海,与志同道合的伙伴同行 复旦EMBA03春季班校友刘正民曾是上海银行界的“另类”行长:管理1000多名员工的他,有时候还挤公交车上班;刚从东京回国不久,迅速在中国银行业开创了当时乏人问津的“银行便利店”模式……50岁,正是事业稳定、生活安逸的年纪,他却毅然辞去光大银行上海分行行长的职务。 “52岁开始创业,一切从头做起。”说起辞职的缘由,刘正民说是因为被一本书深深吸引,这本名为《门口的野蛮人》,讲述的是国际私募股权基金的操作实例。 仅花了半年时间,刘正民就将想法变为现实。他还清楚地记得2006年底黄浦江一艘游轮上举办复旦管院EMBA同学聚会,当时私募股权投资风头正盛,他无意中说出的创业想法得到了校友们的鼎力支持。 2007年初,由刘正民和其他3位校友牵头、近20位校友出资750万元共同成立的“复聚卿云”公司开始进入筹划期。说起他的创业伙伴,刘正民滔滔不绝:公司副董事长、总经理贝宇敏曾是世界500强企业、DHL东方区总经理,对物流行业和企业管理有着很深的造诣;来自台湾地区的公司董事斯培伦,在上海从事投资已长达15年,熟悉酒店服务业和食品加工等制造业。股东团队中,年纪最大的比他还大5岁。 仅用了半年时间,“复聚卿云”正式挂牌注册。“复聚卿云”也是一位校友的创意,取自《尚书•虞夏传》:“‘卿云聚,俊集,百工和而歌卿云’,帝乃倡之曰:‘卿云烂兮,糺缦缦兮。日月光华,旦复旦兮’”。“复旦”二字即出自此句,而“卿云”指的是一种祥瑞,意为英才云集,“复聚”即重新聚合,意指复旦EMBA学友毕业之后重新聚合。 创业非坦途,校友助力共渡难关 “那些私募证券基金的经理通常是三十多岁的年轻人,可做股权投资就不一样,需要广泛的人脉关系和丰富的经验,这正是我这样年纪的人擅长的。”刘正民说,复旦EMBA学生中60%以上都是企业家,有些人手里有很好的项目,但缺少资金;有些人资金充沛,却找不到好的投资渠道。“复聚卿云”正是希望成为二者间的桥梁。 刘正民也坦言,创业之路并非一帆风顺,但正是“复旦合伙人”共同的信念、充分的信任使他们挺了过来。 “2008年金融危机对初期募集资金产生了很大影响,原计划3亿多元的投入只有近50%资金到位,而一年半就烧掉了40%以上的公司资本金。”而银行系统出身的刘正民本着严谨、稳健的作风,直到2009年4月才出手投了第一个项目。困难的日子里,刘正民与贝宇敏二人咬牙坚持下来,并主动提出将自己的工资打7折。 功夫不负有心人,“复聚卿云”进入良性循环,到2012年共投了5个项目,回报率翻倍,IRR达26%。 校友们间的信任是刘正民最为感动之处,他至今仍记得2011年第二个基金成立,规模近5亿元,而当时钢贸危机导致一位福建投资者需要即刻转让1亿多的投资份额,正是校友万丰奥特集团董事长陈爱莲二话不说,毅然将这1亿多元的份额全盘接手。 坚持小而美,实现互利共赢 “小而美”、“低调”、 “稳妥”,刘正民如此形容他的投资方式,他们希望在保本的基础上,帮助投资人实现利益最大化。 说起“复旦合伙人”,刘正民不无骄傲地告诉我们,驰骋投资界的秘诀他在于他身后的智囊团——锦天城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沈国权律师,著名财会专家、复旦大学管理学院教授李若山等都是他的“投资顾问”:前者由EMBA校友介绍认识,后者则是他的授业恩师。此外,更有一群给予无限信任、始终追随着他的步伐的校友们。 据了解,“复旦合伙人”成立以来共考察了上百个项目,几乎每个都经刘正民与合伙人们亲力亲为实地调查,最终选定的11个项目中,有2个来自EMBA同学。如今已有7个项目上市或挂牌,2个实现回购,另2个也已收回本金40%,IRR达30%以上。最令刘正民开心的是,福建国航远洋运输集团董事长王炎平、青州坦博尔服饰有限公司董事长王勇萍等校友,有感于“复旦合伙人”精神,先后从被投资者转为主要投资人。 刘正民说,他的性子比较急,而老贝则耐心得多,这种互补也令他们在工作中成为黄金搭档,共同面对各种风险和问题。工作中,“复旦合伙人”是亲密无间的战友,大家互相推荐项目之余,这些企业家们也时常亲自开车在李若山教授的带领下赴各地考察项目;工作之余,他们则不时聚会,把酒言欢。 “复旦合伙人”的创业感悟 十几年的银行工作更练就了刘正民的一副本领,“哪些企业好,哪些企业不好,我们团队能看得准,最关键的还是企业领导人和管理团队。我们的独特优势在于聚合复旦EMBA校友力量,共享这些高层管理者的社会资源,构建具有高度竞争力的资源平台。更重要的是,我们作为民营私募股权基金,激励体制更灵活,投资范围更广,决策机制更有效率。” 刘正民说,和校友们一起创业,既“好搞又不好搞”。如今与“复旦合伙人”即将走过第十个年头,从校友变成志同道合的创业合伙人,他将成功经验归纳为以下几点: 1、秉持公正、公开、透明的原则,公司运作严格按照规范,与合伙人之间相互坦诚绝不隐瞒。 2、与校友合伙创业,必须更加尽职尽责,合伙人之间需要更多沟通,“事无巨细及时汇报”。 3、“买卖不成仁义在”,选择志同道合的合伙人很重要,要充分相信校友。 “新鲜又刺激”的关系,让我们一起成长 沈维新,美国绿色医疗投资基金创始人,复旦-台大EMBA2013级学员 陈巍,上海芳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复旦-台大EMBA2013级学员 2010年9月,复旦大学—台湾大学EMBA项目正式开班,这是大陆和台湾地区合作开办的首个EMBA,也被称为“海峡两岸第一班”。2013年,这个特殊的班迎来了第三届学生,其中在来自台湾的沈维新与大陆的陈巍之间发生了奇妙的化学反应,他们的合伙故事正是这个“海峡两岸第一班”使命实现最生动的体现。 打一辆车,看一个人 提到同班同学陈巍,沈维新常常说起一个小故事。 有一次,同学们在上海一家高档的酒店聚会,结束后各自准备打车回去,不想酒店附近没有什么计程车,一帮同学等了半天都没打到车。沈维新从台北来,对上海不大熟悉,他半开玩笑地对当时还未深交的同桌陈巍说:“小胖,要不你走出去帮我叫辆车来呗?” 陈巍一口答应,便往外走了。不多一会儿,两辆计程车就到了酒店门口,绅士的沈维新让班上的女同学们先上车离开,自己继续等计程车。陈巍回到酒店门口,见此情景后哭笑不得,他告诉沈维新:“我可是走了几公里路才帮你找到的计程车。” 这件小事让沈维新对这位比他年长几岁的大陆企业家信任感陡增。作为投资人,沈维新习惯在工作之外的接触中考察一个人的气度与格局,他确信陈巍是一位诚实、可靠的伙伴。 一年前,陈巍向沈维新提出了一个想法,他希望进军美国的肥料市场,打通国内与美国的销售。尽管沈维新常常听陈巍介绍肥料行业的市场前景,也曾跟着他到云南等地实地考察过肥料的使用情况,但这并不是他此前所擅长的投资领域,而涉足他所不了解的行业并不符合他的投资风格。 尽管如此,沈维新仍然选择了加入,利用自己在美国的人脉与资源,帮助陈巍投资了美国的一家肥料生产商,收购了其生产技术及生产配方,在国内进行贴牌生产。到2016年年底,他们的产品就能在中美同时铺开销售了。他们计划在一至两年内,将销售额做到2-3亿人民币。 “碰撞”出来的伙伴关系 沈维新的成长是典型的正统精英模式:11岁到美国上学,大学毕业后就职华尔街摩根士丹利,直至2008年因为母亲病重回到台湾工作,现在管理着自己创立的私募基金。沈维新投资的风格较为稳健,他习惯精准而理性,带有些克制的表达。他曾经在一档电视节目中形容自己是一个“安全的投资人”,偏好投资进入门槛高、竞争不激烈的行业,宁愿低获利也要低风险,保证不会亏损。 相比之下,陈巍的经历更具有中国改革开放式的波澜壮阔色彩:练习过体操,做过财务,在深圳经营过矿泉水加盟店,因为投资失利导致财富急遽缩水,因缘巧合下接触家庭园艺,让他又找到了新事业的切入口。2006年,他成立了上海芳甸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目前公司生产的多款水溶性肥料在全国各地都被广泛应用。因为有过丰富的行业经验,陈巍给人更多是风风火火的印象,敢闯、敢拼、相信没有过不去的坎,与人对话时总是富于激情、具有感染力。 沈维新与陈巍截然不同的成长经历与处事风格,恰恰映照的是复旦—台大EMBA项目的耐人寻味之处。同根同源,不同的政治、经济环境下的教育体系、经营方法、管理经验相互碰撞所带来的新鲜感与冲击感,是两岸任何一个商科教育项目都无法比拟的。 沈维新透过陈巍这扇窗口,了解到了中国大陆近几十年的发展进程,以及许多像陈巍这样在改革开放环境中成长起来的企业家的理念。但他也坦言,这种反差确实会让他在与陈巍的交往中有较多的摩擦。沈维新从美国到上海时,常常会送巧克力给陈巍的女儿,陈巍却觉得吃太多的巧克力对孩子不好,有时候,陈巍甚至会直言不讳地评价沈维新的想法“太美国化了”。 “当然,我们对彼此的适应也很快。”沈维新坦言。不仅是他们俩人之间,班上同学之间的相处都是如此。“复旦—台大EMBA本身就是一个进入门槛比较高的项目,它的筛选机制决定了我们这个班的同学的精英程度很高,大家在见识、认知上都处在相对高的层次,所以在面对这种不同成长背景带来的冲突时能够彼此尊重。”因此,这些所谓的“摩擦”,其实往往都是第二天起来大家就都忘掉了的小插曲。 彼此信任,合作才能长久 长石资本创始人汪恭彬曾有一个著名的比喻:投资人之于创业者,就像是马拉松选手的陪跑者,不仅要帮助选手找到目标,还要帮助他配速和节奏把控,同时还要担任情感鼓励师的角色。 沈维新深谙这个道理,他在合作中总是能够恰到好处地发挥他作为投资人角色的作用,提供有效资源。在对外介绍他们的合作项目时,凡是涉及到行业技术的话题,他都主动交给陈巍来回答,“我知道这是陈巍的专业所在,也只有由他来介绍才能精彩地呈现行业技术的前景。”在他们的合作中,公司的经营由陈巍所在的芳甸进行,沈维新及他的基金不做深入的干涉。沈维新始终强调:“建立在彼此信任、尊重基础上的合作才能长久”。 沈维新和陈巍有着70后一代从商者典型的务实气质,他们极少谈及太远的将来,更愿意将目光聚焦于当下。沈维新开玩笑说,现在能想到的当然只有好好赚钱,“去年股灾嘛,大家今年都要更加努力了。”在经历了不同成长背景所带来的新鲜与刺激后,沈维新与陈巍仍然高效地互相适应着、陪伴着,并且共同成长着。 |
